lol下注

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lol下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正文
    13 2025.03
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日期:2025.03.13 点击:

一、战略定位:国家使命与海南担当的高度统一

海南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针,积极承担自贸港建设中的民族工作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主要抓手。2023年12月,在校党委统筹部署下,依托学校二级实体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并整合全校跨学科资源,先后成功获批“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与“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合称“海大双平台”),成为海南自贸港首个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省级与部委双平台。

海大双平台紧扣《国家民委关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体系”要求,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全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定位,围绕自贸港建设全局的战略支撑需求,确立“历史根基-现实实践-全球对话”三维研究框架,着力推进海南自贸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更路簿》等南海历史文献挖掘保护与研究,“南海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比较研究三大领域,推动其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度整合,开创了边疆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范式,更填补了我国南海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性研究的战略空白。


二、研究框架:学科交叉与战略需求的系统集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在考察海南及主持相关座谈会时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深耕海洋文明积淀,活化利用民俗文化遗产,构建具有自贸港特色的文化体系。围绕此战略指引,在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和海南省民委指导下,“海大双平台”锚定文化强国战略,紧扣海南自贸港“向海图强”使命,明确三大核心研究方向:

(一)自贸港制度创新与共同体协同发展

平台立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与《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以冼夫人跨族群治理范式(岭南百越文化整合),苏东坡琼州教化实践(中原文化与海岛文明互动),黄道婆棉纺技术革新(黎汉工艺融合与产业文明传播),丘濬、海瑞治国理政体系(本土治理智慧现代化转化)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海南岛从“民族迁徙走廊”到“自贸港共同体”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脉络与发展路径,构建“制度型开放政策供给”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效能”双向驱动模型,为海南自贸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研究与建设提供实践方案。

(二)南海文献保护与主权文化阐释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海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聚合历史学、海洋学、考古学、国际法学等跨学科力量,系统开展国家级非遗“南海更路簿”的发掘、保护、研究与数字化整理工程,深入阐释其作为“海上丝路活态档案”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传承耕海文化中的双重价值与核心作用。

(三)海洋文明与中华文明根性特质研究

通过深化“南海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的根性逻辑与文明特质比较研究,聚焦全球文明类型、海洋贸易网络、和平发展理念三大维度,系统提炼中华文明经略南海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及其在南海文明圈中的历史实践与当代价值。中华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海洋文明内在于中华文明之中——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在中华海洋文明中有深刻体现,更在南海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中得到生动验证。基地以此为理论根基,通过南海文明与环南海周边文明的比较研究,进一步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海洋特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具历史纵深的理论支撑与海南案例。


三、学科赋能:基地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支撑

海大双平台建设严格对标国家民委《“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学科体系重构为抓手,聚焦三大研究方向,全面深化有组织科研创新:

(一)学科体系重构与人才培养革新:引进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高端人才,建立跨学科融合创新机制,优化通识课程体系,重点打造“东坡与海南”“南海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比较”等特色课程模块,着力构建服务自贸港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二)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整合组建学科交叉研究团队,设立多学科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文献数据互通与联合攻关。重点建设“环南海数字人文实验室”。

(三)有组织科研实践与重大成果产出:双平台建设一年来,立项纵向课题近20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海南省“马工程”专项4项、海南省“东坡研究专项”5项等。出版专著8部。截至2025年10月,向国家民委和省委、省政府提交咨政报告逾百篇,其中获中央部委及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0余篇。基地首席专家阎根齐教授主持在研国社科重大项目1项,其编著的《南海更路簿整理与研究全集》(28卷本,480万字,含4200余幅珍贵照片)入选《2021-2035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系海南省唯一获批的国家级古籍整理重点出版项目。基地主任张先清教授主持在研国社科重大项目1项,其2025年8月新著《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一书,从海洋石刻视角揭示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本质特征,为国内海洋文明研究前沿成果。

(四)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效能提升: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

1.高端学术平台建设:与海南省委统战部、省民委、中国民族学学会联合举办“海南省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中国民族学学会2024高层论坛”,与海南省委统战部、省民委、中国民族学学会联合举办“海南省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暨南海新叙事与中华海洋文明专题论坛”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南海渔民“更路簿”研究主题工作坊2次。

2.跨地域协作机制拓展: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新疆鄯善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建立“山海联动”协作机制。

3.全国性调研网络构建:完成覆盖13省18所高校基地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的深度调研与考察。

4.文化传播品牌打造:迄今已举办25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堂”,特邀韩少功、黄德宽、和少英、张继焦等知名学者莅校讲学。

5.基层实践基地布局:在海南东方市、五指山市等民族地区建立5个铸牢教育实践研究基地。



lol下注

欢迎扫码关注“道中华”